「影像是時間的產物。」
培訓課程悄悄走到一半,學員也逐漸累積了拍攝素材,開始進入「整理地獄」,與此同時,我們迎來了【基礎課 剪接入門基礎】,並邀請段佩瑤老師帶著大家從素材開始讓故事成型
課程一開始,佩瑤老師就提醒:「如果沒有好的檔案管理,會影響到剪接。」於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流程與整理心法。
➠素材整理
-
資料夾分類:依用分類,方便檢索與交接(也記得建立 Project 資料夾,保存每次剪的段落)
-
檔名:每個檔案名稱要不一樣,但格式要統一
-
場記:記錄 timecode、談話內容(含大意)、機位等細節,有助於快速抓取素材
-
大意稿:濃縮重點,更快找到剪接關鍵字句
雖然現在逐字稿軟體發達,佩瑤老師仍提醒:機器幫我們做的是文字,但「理解素材」需要我們自己來。有時導演會留下一些看似零碎的畫面,而那些細碎都藏著導演的思考。為了理解導演的狀態,她每一個素材都會從頭看到尾。
➠剪接的順序
-
骨架:訪談、人聲,建立理性、清晰的語言結構
-
血肉:事件,補足敘事畫面資訊
-
血液:配樂,製造情感並使其流通
在實務討論中,佩瑤老師也透過作品例子,帶著大家一起解析剪接的邏輯——
如何安排情緒曲線、怎麼埋伏筆與拉爆點、什麼時候該留白,讓觀眾有空間感受。她提醒學員:「影像是時間的產物」,剪接不只是排列畫面,更是串起情緒與敘事的節奏。
在最後的問答時間,學員針對素材抉擇有許多疑問,佩瑤老師告訴學員:「最重要的就是面對素材,整理素材時逐一分類,分類的越來越細時,就會發現內容都關於某一件事,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剪了。」